为什么中国不能开发出自己的浏览器?背后的真实原因

2023-02-18 10:00:01 2025阅读 0评论

目前全球主流的浏览器内核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谷歌的chromium浏览器,后来延伸的名字叫blink;一种是微软的ie浏览器,内核叫trident,但由于对于自己的生态已经转向谷歌的blink框架,一种是火狐的浏览器,内核的名字叫gecko;当然有一些嵌入式的设备的浏览器,属于定制版本范畴大部分用的webkit的内核。谷歌浏览器的内核最早就是沿用的webkit但在开发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弊端,而且webkit当时的框架主要基于单进程的方面,对于谷歌浏览器这种多进程的机制方面多有不便,于是谷歌全面发力做成了今天的blink内核框架,但是主导思想还是基于W3C的标准去执行。

为什么中国不能开发出自己的浏览器?背后的真实原因

浏览器内核主要是C++代码来完成,算是比较复杂的软件框架了,其框架的复杂度不亚于安卓框架,主要解决一个网页如何从服务器拿到数据,进行下载解析最后渲染到浏览器上,并且还要跟着W3C的标准一直要更新,如果不是借助开源的力量如果单纯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去维护开发一个浏览器内核,如果不是有极强的财力支撑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即使是谷歌这样有实力的企业也是在借助开源的力量在维护这个生态。

在讲国内浏览器生态之前先讲讲国内软件发展行业的现状。目前国内程序员大部分是基于国外的框架进行设计开发,能够实时跟上国外主流开源框架的更新的,并且能够吃透其内在基本运行原理的技术人员都是少数的存在,这部分人员最忙的时候就是在大版本的迭代的时候,而且需要对于软件的框架有个深层次的了解,本人有幸经历过几次大版本的迭代,需要修正的细节需要对框架有足够的了解,否则在更迭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国内浏览器这块主流框架基本上都向谷歌的blink靠齐了,还有一部分继续沿用webkit框架,已经很多企业慢慢放弃自己之前的自主创新的思路了,因为浏览器标准更迭以及性能的改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国内的浏览器市场已经趋于稳定,已经很少有企业再在这个上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做这件事,最多就是在这个内核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定制,而且浏览器已经大局已定,即使投入很多的财力未必能开拓出一条新的路子,而且用户群体基本上趋于稳定,大的企业已经把这个市场瓜分了,变数已经很小了。

正因为如此这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相比当初已经少了许多,更多是在一种维护作用,很多浏览器内核的开发人员已经选择了转行,大家都需要生存或者开拓新的路子。这基本上就是国内浏览器开发人员的现状,当然也会有一些山寨的浏览器做简单的定制植入私货,推广自己的产品,所以有时候有些用户在点击下载一个软件的时候,其实安装了一个换个风格的浏览器,这种大部分是基于谷歌开源框架,在应用层面换个界面然后在插件里面加上自己的推广私货。也有之前的同事去单干做此类开发去了,也是为了生存。

按照国内软件企业的实力,开发出一个浏览器实力是有的,因为很多开源浏览器领域,中国程序员贡献的代码量不在少数,但问题在于开发出来,谁来使用谁来牵头构建生态,国内的浏览器厂家会来替代嘛,一系列的问题都要解决,构建生态的能力也是国内软件企业所欠缺的,这点和操作系统何其相似,国内已经有大厂具备开发能力了,但又有多少人跟进,华为的鸿蒙系统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功能和性能比谷歌公司能差多少,甚至在某些功能模块上面表现更优异。目前阶段不适合盲目的跟进,在未来新的方向集聚力量一击而中,同时加强自己的创新,这才是当前该做的事情。

为什么中国不能开发出自己的浏览器?背后的真实原因

你发现没有,PC端浏览器完全是西方产品的天下。其实,国内开发的浏览器产品并不少,有200多个,其中最知名的有360浏览器、QQ浏览器、搜狗浏览器、傲游等。不过,它们在全球浏览器市场的份额很小,统统在那剩下的“其他”里面。就算是国内市场,也是谷歌Chrome和微软Edge占去了一半多的份额,国产浏览器中,最大的360浏览器占20%左右,QQ浏览器占7%。

那么问题来了:浏览器看上去不是有多大技术含量的产品,就是最基础的互联网入口。国内厂商在更复杂的社交、电商等互联网产品上都很厉害,为什么就没有在浏览器领域做出头部产品?我看到公众号“雷科技”的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首先是在核心技术上,国内厂商没有自主的浏览器内核。浏览器内核的作用,是把网页的代码转换成你最终看见的页面,目前主流的内核有4种,全部由国外厂商开发。国内的浏览器,基本上都是在开源的Chrome内核基础上做二次开发。除了界面设置不同,核心跟Chrome没啥区别,这样自然打不过原装的老大。

那么,国内厂商为什么不自己开发浏览器内核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事儿很烧钱,而且没有必要。浏览器看着简单,实际上开发成本非常高。360算过一笔账,一个浏览器产品的总代码接近2400万行,相当于半个操作系统,谷歌开发Chrome,10年花掉了30亿美元的研发成本,推广成本更要上百亿美元。谷歌、苹果、微软都是家大业大,国内公司烧不起。再加上,Chrome和Firefox的内核都是开源的,拿来直接用是最划算的选择。

另外,国内外厂商对浏览器的设计思路也不一样。Chrome、Safari都走极简主义风格,给浏览器做减法,默认页面只包括地址栏、常用站点,想要访问网站,用户要自己输入网址或者进行搜索。

而国内厂商,是不断给浏览器做加法,在网页浏览功能的基础上,加入了新闻、游戏、视频、小说等五花八门的内容,相当于是把浏览器做成了一个信息聚合平台。目的是通过浏览器,把用户导向自己的生态,把流量握在自己手里。显然,这样的设计是出于商业考虑,而不是用户体验。毕竟在PC端,用户想去哪儿可以很方便地输入网站,不太需要浏览器来导航,过于臃肿的浏览器在用户体验上是减分的。

不过,很有意思的是,在PC时代处于绝对弱势的国产浏览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了翻身的机会。你想,在手机屏幕上,输入一串网址是很费劲儿的,不如直接点击页面上的站点来得简单。这样一来,原本体验不太好的信息聚合平台模式,在手机时代反而成了优势。

特别像是在印度、印尼这些新兴市场,用户跳过了PC时代,直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他们没有输入网址的习惯,更喜欢集合了大量本地资讯的浏览器,点几下就能找到感兴趣的内容,用起来更方便,也更省流量。在2016年,国产的UC浏览器在印度、印尼市场做到了第一名,一度占据全球手机浏览器17%的市场份额。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手机浏览器前四名分别是:Chrome、UC浏览器、Safari和QQ浏览器。其中,国产浏览器占了两家,而且,国产浏览器的用户黏性和用户使用时长都在增长。看到这种趋势,国外浏览器厂商也开始改变思路,在移动端采取聚合模式。去年,微软推出了自己的新闻聚合服务,Chrome手机版也在首页加上了新闻资讯。浏览器的信息聚合模式,正在成为新共识。

互联网变迁三十年,上网工具从大电脑转向了小手机,用户习惯从“人找信息”变成了“信息找人”,从这儿,国产浏览器也许可以找到弯道超车的机会。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红尘资源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广告合作联系站长QQ:908819363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25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